反思自己
做自己的手机应用并销售,到现在,大概有 3 个月的时间了,特别是新版本出来的 20 多天,用户反馈好用,感到很欣慰。
在这个过程中,有很多体会,可以写很多东西,但是,无论写什么,似乎都不如写教训更能让自己得到思考。
教训一,产品策划经验为零
从产品策划开始,发现,作为一个执着于技术、自认为对各种软件应用都有广泛了解的自己而言,竟然没有一个可行的何种产品的想法,而第一想法却是,自己能想到的,似乎别人都做过了,而且有的还做的特别好,而自己能想到别人没有做的,看似好炫目,好自豪,平静下来仔细想想,其实都行不通。
结果是,在从事某一个行业的朋友那里得到了合理的建议。
教训是,某种产品和某种业务是紧密相关的,不懂业务,只知道编码,无法写出这类业务的好应用的。
教训二,自认为技术就是设计
当朋友提出可以做一个类似的应用的时候,我开始衡量对方的应用,衡量的标准完全是基于技术上能不能实现,如何实现,以及技术上能不能做的更好,得到的结论是,这样的应用技术自己也能实现,甚至于可以用更快的技术实现,还能技术上做的更好,等等等等,所有的结论都是围绕着,自己技术如何如何,别人技术如何如何的小圈子里面思考。
结果是,用自己的技术很快的写好了应用,加上了自己自以为合理的设计,各种丰富的特性,天马行空的样式,等等,然后拿出来给朋友试用,百分之 70 的模块都需要重构,几乎所有的界面都需要按照用户的习惯做不同的设计,自以为特有的特性,必须要删除,而天马行空的样式,因为各种杂乱,最后完全放弃。
结论是,懂得编码,其实圈子很小,懂得编码,还需要了解基本的平面设计方法,懂得编码,还需要懂得了解用户的习惯,懂得编码,还需要懂得如何设计好的用户体验。
教训三,沟通水平为 C
很多人说搞技术的不喜欢多说话,我个人看到的是,其实我的沟通水平很差,在开发中,为了让应用被用户所理解,需要用户的测试,所以,需要经常和朋友沟通,这个时候,在诸多的问题上,就会有许多的诸如,这个地方我认为应该这样这样修改,那个地方我认为你做的不好,等等的意见。
作为技术,当看到一大堆修改意见,看完后,我的第一反应,竟然是,其实你不懂技术,哈哈,真是这样的,还没有开始了解用户的需求,就已经开始自以为是了。
因此,未了解情况,就开始马上回复一封信给用户,详细的解释自己那个地方是如何想的,为什么这么做,那个地方是如何思考的,为什么比较好,等等。
然后,接下来,就是用户发来第二封信,开始对某个地方为什么好,为什么不好,开始争论。
一直到来回发了好多封信之后,自己才开始反思,到底那个地方出了问题,回头一看。
教训四,不考虑对方的理解范围
用户不是写代码的人,对于代码编写的方式以及成本并没有了解,用户的意见是围绕着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范围形成的,所以,所看到的,所用到的直观体验等,都会反映出来。
作为技术,我所考虑的不是对方是如何想的,对方能否理解我说的,如何让对方理解我说的等等,而是,随意的用简单的几句话,觉得自己解释清楚了,就发邮件过去了,而在回顾的时候,就发现,自己看自己的回复,好象是一下子就明白了,可是呢,对于不了解编码啊,技术啊,开发啊的人而言,这些说法背后都有太多的背景知识,他们是不知道的,他们所看到的问题,是直观存在的问题,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,但是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法,也许并不是最佳的方法,作为技术,需要在解决方法上做权衡,再提出更合理的方法,而不是,极力的说明对方的方法不可行,如何如何的,还不停的解释,如何如何不可行,直接导致了,用户会认为,做技术的是不想解决问题本身,而不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。
特别是,当用户开始询问,为什么那个地方代码不能做呢,为什么这个地方代码不能修改的时候,就遇到了难题,因为很难给用户解释代码的实现细节,代码的质量,代码的维护成本等等的技术问题,看似,一个极为微小的改动,由于涉及到开发成本的问题,作为技术可能不想做,但是,这个极小的改动,对于用户而言,觉得简直是轻而易举的,为什么不做呢?
这就是,教训五。
教训五,不按照用户的思路解释
当用户提出很多修改意见的时候,往往有着自己的理由和独特的见解,但是这些理由并不反映在其文字里面,所以,了解用户的理由和见解,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。
当讨论 A 还是 B 的时候,开始的讨论,都是你建议 A ,我觉得 A 不行,我就建议 B ,我还用自己的技术的理解解释一大堆为什么 A 不行 ,B 可以,而结果想当然的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冲突。
后来我发现,在用户说明要 A 的时候,是有很多想法的,在探讨的过程中,需要按照对方的想法来告诉他,自己对于他的想法的认可,以及开发中所面对的问题,以及过程中权衡出来的方法,并建议探讨更好的方法。
其用意,不是为了表达我对,你不对,其实都有自己的理由,在那个范围内,都是可行的,而真正要实现的,可能面临开发成本的问题,用户体验的问题,等等这些问题综合权衡之后,才能得到一个都能接受的方式。
虽然,如此,问题并没有解决,因为:
最后的教训,自以为是,首先考虑自己,而不是对方
在回顾整个开发过程中发现,根本的问题和冲突是,自以为是,首先考虑自己,而不是对方。
开始,只要别人说自己那个地方的设计需要改动,心里还是觉得是别人不懂自己的设计,其实仔细想想,自己除了懂得编码,相关的设计,用户体验,产品策划等等的知识和经验就是零。
过程中,当别人提出某个地方要做一个修改的时候,不是仔细的了解背景,以及考虑对方能否接受自己的说法,直接把自己认为的解释就发过去,造成很多次的误解。
最后,产品要出来了,觉得自己做到还不错,把前面这些问题全都忘掉了。
结束语
在做自己产品的时候,感到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。
最重要的是做人的道德修养的部分,无论是何种错误,最终都会看到是自己在道德修养上不完善导致的,看似无关,其实相关,为什么不能够从对方角度考虑?为什么老是自以为是?为什么觉得技术棒就了不起?为什么,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呢?为什么,不接受别人想法的优点呢?为什么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呢?所有的为什么,归结到底,是道德修养的问题,讲求什么方法,什么形式上的原则,如果没有较好的道德理念,就没有平静的心态,也无法真正提升自己,其实工作就是一个过程,提升自己的技术和修养才是好处所在。
有时候看看社会媒体新闻,当用方法取代了修养的时候,往往就会出现很多骗子,当骗子想要骗人的时候,也会表现的极其善良,极有修养,而实质上,根本没有道德原则。
沟通中,如何探讨方案
在开发中,体会到,应用开发会涉及到这样几个沟通中容易产生冲突的问题:
- 开发成本
- 用户的学习成本
- 用户的操作成本
- 平面设计
往往我们经常说,用户体验的问题,这是一个大的概念,在具体的开发中,用户会产生很多的想法,包括,软件看起来怎么样,如何操作,以及应该容易使用等等,往往用户的想法是交织在一起的,因为这几个问题都是相互联系、相互影响的,例如,从平面设计角度看,有一个叫做亲密性的原则,就是,表达内容相似的设计,尽可能的靠近,虽然如此,这在某些时候,也带来了操作上的便利,所以,在用户表达中,会把这些作为一种想法表达出来。
而作为 App 设计而言,需要分开考虑不同的方面,这样的原因,把问题化解为,平面设计问题,操作问题,学习成本问题,最后还要和开发成本做比较,平衡以上问题之后,得出解决方案,因为每一个问题的解决会涉及到代码的变化,出于开发成本的考虑,哪一个问题可以优先实现,决定了最后的解决方案。
作为沟通而言,通过分解各个问题的不同方面,不同的优先级,能够较好的说明,选择方案的原因,否则,所提供的解决方案,会给用户带来,解决了某个问题,但是忽略了另一个问题的印象。
特别是,当不加思考,直接提供的解决方案不好的时候,会带来直观的用户误会。
例如,在设计添加订单页面的时候,我认为需要优先考虑优化操作,使得在键盘打开的时候,能够尽可能的一次输入数据,降低操作成本。
但是,我给出的第一个方案,严重的影响了学习成本,各个元素所在的位置不符合用户习惯,导致学习成本增加,导致了用户的极力反对。
在沟通了数十次之后,我发现了我沟通的问题所在,并给出了现有的解决方案,才算完成。